我们的节日·重阳 | 陈桂成:一双泥脚丈大地 半生心血付芋田
2025-10-29 13:30:3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黄玲艳 | 作者:雷婉婷 黄玲艳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50

龙源临武客户端10月29日讯(记者 雷婉婷 黄玲艳)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。在这个致敬长者、礼赞奉献的节日里,我们带大家认识一位长年扎根田埂的“香芋老人”——2005年全国劳模陈桂成。73岁的他,依然每天穿行于芋田之间,用四十余载积淀的农技智慧,为乡亲们破解种植难题,以不熄的“余热”延续着对“三农”的深情。

一大早,陈桂成的身影就已出现在贝溪村的田间。刚接到种植户的求助电话,他便急匆匆赶来。拨开芋叶,仔细查看植株长势,陈桂成耐心叮嘱注意事项,这样的田间“出诊”,已成为他退休生活的日常。

全国劳模陈桂成耐心叮嘱种植户霜降后的管理要点,他表示,此时是淀粉积累的关键期,此时,植株慢慢枯萎,必须保持田间湿润,但切忌大水漫灌。

种植户陈兵感激地说:“陈叔叔总是随叫随到,热心又负责。今年我种的90多亩香芋收成喜人,全靠他的悉心指导。”

这份对农业的执着,早在陈桂成35岁时就已深植心中。1974年高中毕业后,他先后在省农学院植保专业实习、参加海南岛育种队,系统掌握了杂交水稻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,成为临武县一名聘用的农技员。1987年,面对转正机会,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到贝溪村。

“当时乡亲们种香芋,缺专业技术、没销路,个头小卖不出去。我想用自己所学帮大家提高收入,把产业做起来。”回乡后,陈桂成把自家责任田当作试验场。三十多年来,他完成了临武香芋选种、移栽、病虫害防治等13个项目200多项试验,每一项技术突破的背后,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。为攻克“芋疫病”,他奔波于田间,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;有时一项技术要经过两三年、上百次观察试验。在一次高温密闭环境下的试验中,他中暑晕倒,落下脑部癫痫后遗症,需常年服药。但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总结出的“香芋两病两虫综合防治技术”等90多项实用技术,大幅提升了香芋产值,其中对芋疫病的防治技术更是在华南香芋主产区处于领先水平。

陈桂成表示,农业试验尤其是技术难题的攻关,往往需要长期跟踪与持续投入。以香芋铜钱花病为例,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,农户因风险较高而不敢扩大种植规模。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,这一病害终于得到有效控制,为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香芋种植面积随之迅速扩大,到2000年,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2万亩。

技术突破后,推广成为关键。陈桂成深知 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 的道理,1987年,他创办贝溪村级农技站,自编《农村实用技术》墙报;2004年又在村里开设远程教育室,组织培训百余场,培训村民数千人次,带出一大批科技“二传手”、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。

舜峰贝溪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利军说,虽然陈桂成退休了,但他依然坚持行走在田间地头推广香芋技术,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民共同致富。

2001年,陈桂成创办临武舜溪香芋专业技术协会;2008年,协会在贝溪村建立香芋产地营销中心。在他的示范带动下,临武香芋种植辐射全县7个乡镇,带动1万多户芋农脱贫致富。四十多年来,陈桂成的足迹遍及临武所有香芋种植乡镇,每年接待农户咨询超百人次。如今,73岁的陈桂成依然奔走在田间,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香芋产业上,退休后依然坚持推广新技术。这份坚守也感染了下一代,陈桂成的儿子被父亲的执着感动,开始跟随学习农技知识,并将父亲的农技指导拍成视频发到网上,让更多农户能通过网络获得这位老劳模的帮助。

陈志表示,起初他对父亲的行为并不理解,毕竟父亲年事已高,他十分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。然而,跟随父亲走过了大半年后,他逐渐有了新的认识,深刻体会到扎根农村、深入泥土的生活极具意义,自己也从中收获良多。

“只要农户需要,我还能走得动,就会去指导。能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提供一点技术服务,我感到欣慰和舒服。”陈桂成朴实的话语道出心声。

编后语

73岁的陈桂成仍奔走于田埂间,他从一个人的技术攻坚起步,带动了一方产业走向兴旺。所谓 “余热”,从来不是夕阳的余晖,而是照亮他人的温暖光芒。这个重阳,让我们向这位深耕乡土的“田埂劳模”致敬,也向所有以奉献书写人生价值的长者致敬, 他们的坚守,终将在岁月中绽放出不朽的光彩。

责编:黄玲艳

一审:唐芳

二审:李艳玲

三审:唐薇

来源:临武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。获得合法授权的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登录“龙源临武”客户端,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。

要闻
时事要闻
主题报道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